
11月3日,甘肅黃龍抽水蓄能電站下水庫渣場排洪隧洞建設迎來關鍵節點——中部至下游出口段順利貫通。這條承載著渣場核心排洪功能的關鍵通道實現階段性突破,不僅標志著排洪系統主體框架基本成型,更創新構建起“支洞引流+主洞泄洪”的立體防洪體系,為電站汛期安全防護再添“硬核屏障”。
作為下水庫渣場防洪系統的“主動脈”,該排洪隧洞全長1133.89米,此次貫通的下游段與此前完工的左側支溝導排洞共同構成覆蓋渣場全域的排水網絡。目前隧洞僅剩中部至進口段260m待開挖,整體進度已達78%,為2026年汛期前排洪系統投用奠定基礎。
隧洞下游段穿越長英質片麻巖破碎巖層、部分區域性活動斷裂帶,存在塌方、涌水風險。團隊延續“精準施工”策略,通過超前地質預報技術實時監測圍巖情況,采用“短進尺、強支護”工藝,每開挖1.5米便立即進行鋼拱架支護與混凝土噴射;針對斷層破碎帶實施“預注漿加固+管棚支護”工藝,使圍巖穩定性大幅提升;同時用激光導向儀把控軸線精度,確保隧洞斷面尺寸與設計誤差控制在毫米級,全程實現安全零事故。
排洪隧洞下游段的貫通,能提前開展下游段隧洞襯砌施工,為2026年汛期前排洪系統全面投用爭取時間。當前,項目團隊已聚焦剩余260米隧洞開挖任務,制定專項施工計劃,優化人員與設備配置,力爭早日實現排洪隧洞全線貫通,為下水庫渣場啟用及電站主體工程推進提供堅實防洪保障,助力電站早日發揮能源保供與“雙碳”支撐作用。
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能源重點項目的關鍵配套工程,排洪隧洞的逐步成型不僅保障了渣場安全運營,更為西北山區大型能源項目的水土保持提供了實踐范本。隨著后續工程的推進,這座電站將持續夯實綠色發展根基,為區域能源結構轉型與“雙碳”目標實現注入穩定動能。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