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霧還未散盡,羅馬尼亞扎勒烏市的空氣里裹著松針的清冽。15名高中生攥著校徽走下大巴,腳下的繞城公路還帶著露水的濕潤——他們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校外實踐,卻不知這條5公里長的路,早已被中國電建的建設者們繡進了中羅青年的聯結里,成為一封寫滿希望的青春請柬。
從陌生到好奇:一場雙向的“自我介紹”
“我們不只是修路人,更是水的管理者、能源的守護者、城市的建造者。”中方工程師張義龍的普通話帶著溫和的語調,翻譯話音剛落,學生們的筆尖已在筆記本上飛速劃過。4米長的展板前,7座橋梁的設計圖、17個涵洞的位置標記被他講成了故事——“這座橋要避開百年老松,那道涵洞得接住山澗的泉水”,原本冰冷的數字,瞬間有了草木的溫度。
“為什么不把路修直?繞彎會多花很多錢吧?”16歲的安娜舉著手機里的衛星地圖追問,鏡片后的眼睛亮閃閃的。“如果要修直路會砍倒12棵老橡樹,它們比我們的工程更年長。”張義龍蹲下身,用樹枝在地上畫出等高線,“你看,這樣的曲線還能讓雨天的積水更快流走。”一場“提問風暴”變成了雙向交流,直到張義龍笑著擺手:“答案要靠你們自己的腳去丈量,我們出發。”
橘色的“生命盔甲”:安全是最溫暖的約定
“這不是普通的背心,是能在霧里發光的‘護身符’。”羅馬尼亞籍安全工程師科斯瑪·安德里安舉起橘色反光背心,領口的“SINOHYDRO”標識在晨光下格外清晰。他把安全帽扣在自己頭上演示“要卡到下巴才安全”,又讓學生們摸一摸防滑手套上的紋路——“你們的手是用來寫作業、畫圖紙的,我們要保護好它。”15分鐘的SSM培訓,沒有生硬的說教,只有“如果是你的家人來工地,你會讓他怎么防護”的貼心提問。
穿背心時,米哈伊不小心把拉鏈卡到了衣角,來自河南的工人李師傅立刻上前幫忙,粗糙的手指捏著拉鏈頭輕輕一拉就順滑了。“我兒子和你一樣大,也愛穿連帽衫。”李師傅用手機翻譯軟件笑著說。學生們互相扯平衣角,橘色的身影在晨霧中連成一片,像一串溫暖的燈籠,照亮了通往工地的小路。
公路上的“知識盲盒”:每一步都藏著溫柔
大巴停在第一處“盲盒點”時,學生們都被路邊不起眼的排水溝吸引了。“這是給雨水做‘體檢’的地方。”中方技術員小王舀起一瓢水演示,“先進沉淀池過濾泥沙,再流進天然水溝,這樣下游的小魚就不會被嗆到。”在預制橋旁,當得知30噸重的橋板是“像搭樂高一樣拼起來”時,安娜忍不住伸手觸摸接縫處,“比我課本的裝訂線還整齊”。在現澆橋面上,“這是羅馬尼亞第一座現澆橋。”張義龍跺了跺腳下的混凝土,“當地師傅說預制更快,但我們發現這里的地質更適合現澆,和監理方討論了12次才定下方案。”在護欄安裝現場:機械臂精準地將護欄對接,“咔噠”聲剛落,學生們就鼓起掌來。操作機械的羅馬尼亞工人回頭揮手,安全帽上的國徽與“SINOHYDRO”標識貼在一起。在防彈板前,現場不遠處是扎勒烏市國防部的訓練靶場,現場1.6公里的綠色防彈板,在一片森林中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美麗又讓人安心。在擋墻下,“樹被暫時移走后,山體容易滑坡。”小王拍了拍鋼筋石籠,“這些石頭是從附近河灘撿的,既省材料又保護了生態,等路修好了,樹會重新種回來。”在瀝青攤鋪區,工人們正用耙子攤平瀝青。“溫度有160度,要趁熱壓實。”李師傅遞過一個測溫儀,米哈伊握著儀器的手頓了頓——原來平坦的路面,是用高溫和汗水“焐”出來的。施工隊的羅馬尼亞女工瑪麗娜展示著花磚鋪就的人行道,“3毫米的縫隙——比手機充電線還細,這樣下雨不會積水,老人走路不滑”。她口袋里揣著孫女的照片,“我要把這里鋪得像家里的地板一樣平整”。60米的圓盤讓車輛無需等紅燈。張義龍讓學生們騎著自行車體驗,“坡度是專門設計的,離心力會被溫柔化解”。風掠過耳邊時,安娜的笑聲混著車輪滾動的聲音,格外輕快。
當最后一站的“盲盒”被打開時,項目部經理親手將印著橋梁圖案的實習證書交到每個人手上。米哈伊摸著證書上的浮雕紋路,忽然問:“我大學學土木工程,以后能來這里工作嗎?”現場的掌聲,就是最響亮的回答。
同校學姐的故事:夢想是看得見的傳承
0+200橋梁上,扎勒烏市的全景鋪在腳下。當黛麗莎和卡瑞娜穿著工裝走來時,學生們立刻圍了上去——她們是這所高中的學姐,分別在2023年和2024年加入中國電建。“我當年也和你們一樣,在工地外扒著欄桿看工人鋪路。”黛麗莎晃了晃胸前的工作證,“現在我負責整理橋梁數據,每一個數字都要和現場核對,就像你們做數學題一樣認真。”
“學姐,和中國同事一起工作難嗎?”安娜的問題問出了大家的心聲。卡瑞娜笑著舉起手機,展示她和中方工程師的聊天記錄——里面有翻譯軟件的對話,也有手繪的工程草圖。“他們會學羅馬尼亞語的‘你好’,我會學中文的‘加油’,溝通從來不是問題。”18歲的米哈伊攥著實習證書,在鏡頭前認真地說:“今天我才知道,工程不只是鋼筋水泥,更是讓人安心的力量。”當大家齊聲喊出“SINOHYDRO”時,晨霧徹底散去,陽光灑在每個人的笑臉上。
尾聲:路的盡頭,是新的起點
大巴駛離營地時,學生們趴在車窗上揮手,橘色背心被疊得整整齊齊地抱在懷里。張義龍站在路邊,看著那些年輕的身影——就像看著多年前剛入行的自己,對工程充滿好奇,對世界滿懷善意。“期待在工地上見到你們”的喊聲,被風吹向遠方,與遠處的橋鳴交織在一起。
這條繞城公路終將通車,車輪會碾過瀝青,卻帶不走那些清晨的對話、掌心的溫度與少年的誓言。中國電建在這里鋪就的,從來不只是物理意義上的通途——是李師傅幫米哈伊拉順的拉鏈,是Delisa分享給學妹的經驗,是不同語言里共通的“責任”與“尊重”。當工程的鋼筋與人文的絲線交織,當中國的建設智慧與羅馬尼亞的青春夢想相遇,這條路便成了跨越山海的文明紐帶。而那些被種下的夢想種子,終將在歲月里生根發芽,讓中羅友誼的道路,延伸向更遙遠的未來。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