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倚天門,東扼隴坻”。在羲皇故里甘肅天水,驅車向東駛入層巒疊嶂的群山深處,幾臺橙紅相間的施工機械正有條不紊地運轉,工人們頭戴安全帽,身著的反光背心上,銀亮的反光條在晨光里熠熠生輝,勾勒出忙碌而專注的身影——這里正是甘肅黃龍項目的建設現場。
清晨踏入工地,一股緊繃又有序的嚴謹氛圍便撲面而來:作業面旁的安全警示標識醒目林立、圖文清晰,往來人員規范佩戴著防護裝備,步履匆匆卻不忙亂;對講機里,沉穩規范的指令此起彼伏,每一個細節都在無聲彰顯著黃龍項目對安全的極致敬畏。
安全標準化,“紅色”領航筑根基
“起步即是沖刺,開局便是決戰!”回憶起2024年進場時的場景,陳輝感慨萬千。彼時,項目正面臨中核集團安全生產標準化二級達標評審的倒計時壓力,標準化建設任務緊迫。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項目部全體員工勁頭十足,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開啟了“標準化”的攻堅之路。
“標準化不是表面文章,而是要融入工程的每個環節、每個崗位。”動員大會上,項目經理張正勇鏗鏘有力的講話為黃龍項目標準化建設指明了方向。中核集團安全標準化評審主要有安全目標責任、事故與事件處理、安全文化氛圍、作業環境安全等十個關鍵領域,為此,項目黨支部成立三支“黨員攻堅小組”,分組行動,多線并進,開展自查自糾。
達標準備期間,黨員帶頭沉入一線,白天抓整改,夜間做資料,連續奮戰一百二十多個日夜,梳理完善內業資料160余項,專項檢查 6 次,下發整改通知書 7 份,整改完成率為 100%。終于在2024年12月,黃龍項目以81.2分通過中核集團安全生產標準化二級達標評審,獲得業主單位表揚信一封。黃龍項目作為中核新能源首個以中核集團重點建設項目方式開展安全標準化二級達標的項目,為中核新能源其他重大建設項目在安全標準化建設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與借鑒經驗。
“達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唯有持續改進,方能行穩致遠。”黃龍項目借此機會乘勢而上,始終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持續深抓安全生產,推行“網格化管理”,將安全責任層層壓實到崗、落實到人。
開工以來,項目部累計開展標準化培訓58場次,完成班組長認證復核94人次,清退不合格作業人員9人、違規班組1個,讓安全管理更加標準化、規范化、常態化。
安全精細化,“雷霆”掃患筑防線
“隱患如同山間暗礁,稍有不慎便會觸礁翻船。我們必須以‘雷霆之勢’掃清隱患,用‘交叉互查’筑牢防線!”在“雷霆行動”安全部署會上,安全總監孫慶輝擲地有聲的話語響徹會場。隨即,項目部掀起“拉網式”隱患排查風暴,安全員分片區開展交叉互檢,發現問題當場掛牌、限時銷號。
黃龍項目以安全生產“雷霆行動”為號角,推行“跨區域、跨班組”交叉檢查機制,一舉打破“自家問題自家遮”的管理壁壘。檢查小組由不同區域、班組的安全員隨機組合,通過“走查+互評”方式開展全覆蓋排查。同時建立隱患臺賬動態更新機制,實施“紅黃藍”三色預警管理,推動問題早發現、早處置。對排查出的隱患實行“發現—整改—驗收—銷號”閉環管理,確保整改到位、不留死角。行動開展以來,累計開展交叉互檢36輪,覆蓋施工全環節,排查并整改隱患423項,整改率達100%。通過“雷霆行動”,項目安全管理水平顯著提升,現場作業行為更加規范。
黃龍項目安全管理者陳輝表示:推行交叉檢查機制有效打破了人情干擾和監管盲區,讓隱患無處藏身。通過量化評分、對標整改,各班組在橫向對比中找差距、補短板,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性競爭氛圍。
安全智能化,科技賦能護安瀾
“安全管理既要腳踏實地查隱患,也要科技賦能提效能。”項目總工程師葉沙鋒的話語,點亮了黃龍項目的“智防”之路。面對隧洞施工、高邊坡作業等高危場景,項目部實行“科技興安”理念,引入一系列智能化設備,實現了安全管理從“人防”到“技防”的跨越式升級。
在泄洪放空洞支洞入口,一臺多參數在線氣體監測儀正嗡嗡作響,實時監測著洞內CO、H?S、O?、CH?等氣體濃度,數據同步上傳至項目智慧工地平臺。“以前進洞作業,全靠安全員憑經驗判斷,風險很大。氣體監測儀可以說是為安全加了保障,當氣體濃度超標會自動觸發聲光報警,我們在后臺實時監控,安全大提升。”安全部劉歡一邊操作平臺,一邊介紹道。項目部還為所有進洞人員配發了高精度定位芯片,平臺可實時顯示人員位置、數量、分布及移動軌跡,實現了“全員覆蓋、實時監控、智能預警、快速救援”的全鏈條防護。
針對大型設備的視線盲區,項目部裝設了高靈敏度紅外線感應報警器,配備智能語音播報模塊與高分貝聲光報警器。當監測到行人、機具進入危險區域時,設備立即發出“盲區危險,請勿靠近”的語音提示,從源頭杜絕機械傷害事故。在高邊坡施工中,高臂臺車進行邊坡錨桿、掛網作業,天泵改造的濕噴車替代了傳統的人員噴護作業方式,既減少了作業人員數量,又大幅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科技就像給安全管理裝上了‘千里眼’‘順風耳’,讓我們能夠精準管控風險、高效排查隱患。”陳輝看著智慧平臺上的實時數據,欣慰不已。如今,這套洞室智慧安全監控系統已在多個建設項目推廣,成為“科技興安”的標志性成果。
安全常態化,教培筑基守底線
“安全培訓不是‘走過場’,而是要讓每個員工真正懂安全、會安全、守安全。”這是陳輝常掛在嘴邊的話。黃龍項目充分利用安全體驗館,創新推出“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安全培訓模式,讓安全知識入腦入心。
走進安全體驗館,員工戴上VR設備,瞬間“置身”于塌方、觸電、高處墜落等事故現場,切身感受違規操作帶來的嚴重后果;在高空墜落體驗區,通過短暫失重感讓人心有余悸,從而真正敬畏規程。每一次體驗都是一次震撼教育,許多工人坦言:“以前覺得戴安全帽是應付檢查,現在明白,那是保命的底線。”體驗結束后,系統會自動生成操作失誤分析報告,講解員結合報告進行針對性指導,實現了“體驗—反思—改進”的閉環學習。“我們利用安全體驗館開展沉浸式培訓,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象體驗,有效解決了工友‘聽不懂、記不住’問題顯著提升了培訓實效。”項目安全負責人介紹道。除此以外,項目部還定期組織應急演練,模擬火災、涌水等險情,提升全員應急處置能力。安全不再是墻上標語,而是刻進了每個人的行為習慣里。截止目前,黃龍項目已經利用安全體驗館開展沉浸式安全培訓28場次,應急演練10余次,累計參與人員達1200余人次,實現新進場工人培訓覆蓋率100%。
班組是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項目部以班組建設為抓手,全面推行班組安全大講堂,采用“輪流主講制”,班組長、班組安全員及網格員輪番登臺,通過PPT演示、互動提問等形式,提升班組安全管理能力。
項目部還深化班組長大比武成果應用,錄制優秀班組長標準化操作視頻發放到各班組學習;現場張貼應知應會語音播報二維碼,解決部分作業人員不識字的問題。每月組織網格員安全專項培訓,開展班組長“應知應會”考核,定期完成班組長認證復核工作,確保關鍵崗位人員具備合格的安全管理能力。黨員帶頭參與班組安全活動,帶動班組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自開工以來甘肅黃龍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始終保持安全環保“零事故”,這項成績背后,是項目部全體員工的辛勤付出,是“雷霆行動”的凌厲攻勢,是標準化、智能化建設的堅實根基,是黨建引領的紅色動力。
“征程萬里風正勁”,黃龍項目部將繼續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事事落實到位”的執行力將安全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在羲皇故里的沃土上,全力鋪就一條以安全為“芯”,“四化”引航的黃龍平安之路,續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