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條條鋼鐵巨龍穿山越嶺、貼地飛行,勾勒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脈,書寫了一段屬于新時代的奮斗榮光。
“十四五”以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約1.1萬公里、居世界首位。這一數字背后,是軌道上的城市群加速成形,是日均約1億人次出行的民生溫度,更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生動實踐。
在波瀾壯闊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畫卷中,水電五局以江河奔騰般的激情與高山仰止的匠心,將水電鐵軍的榮光深深鐫刻于鋼軌延伸的每一個角落。
循“新”而行,擘畫軌道交通新格局
水電五局深植于水利水電建設的雄厚根基,卻從未停止開拓創新的腳步。
“十四五”以來,面對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區域協調發展、交通強國等重大戰略機遇,水電五局將軌道交通業務作為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這并非簡單的業務延伸,而是一次基于核心能力、洞察時代需求的戰略性跨越。
從駕馭奔騰江河到馴服地下潛龍,從構筑大壩雄姿到精細雕琢盾構隧道,變化的是一線戰場,不變的是那份對工程質量極致追求的鐵軍精神和對國家建設的赤誠擔當。水電五局整合優勢資源,匯聚精兵強將,將多年來在水電領域積累的超大埋深隧道施工、復雜地質處理、高精度測量控制、大型設備管理等核心技術,創造性應用于軌道交通領域,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十四五”以來,水電五局城市軌道交通業務實現了“一城”到“六城”的華麗轉身,并首次走出國門參與塞爾維亞地鐵1號線建設,業務范圍涵蓋了盾構、TBM、明暗挖、車站、車輛段、軌道、機電、裝修及運用維保等領域。一副以“立足西南、輻射全國、拓展海外”的軌道交通市場藍圖,正在徐徐展開,煥發生機。
從繁華都市的地下脈絡到到連接城際的交通干線,再到助力區域發展的市域鐵路——“十四五”期間,水電五局參建的成都軌道交通18號線、19號線,重慶軌道交通6號線重慶東站段,鄭州軌道交通8號線,深圳軌道交通12號線等項目陸續開通運營。在四川、重慶、青島、雄安新區,鋼鐵巨龍正在向著“十五五”奮力邁進......
正如西南交通大學師生在成都軌道交通19號線觀摩時所感嘆的:“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作為后來者的水電五局能取得這樣的成就,真可謂是一個奇跡。”
這戰略轉型的一步,不僅拓寬了企業發展的航道,更在服務國家大局中,展現了央企的格局與擔當。
起筆巴蜀,織密經濟圈“幸福軌”
在成都的地下,一條條鋼鐵巨龍快速延伸,編織起覆蓋城市的軌道交通網絡,正為超2000萬市民提供綠色、高效、智能的出行體驗。
2023年11月28日,一列身著“紫色長裙”的鋼鐵巨龍從雙流國際機場飛速駛出,穿越樓宇,奔向天府國際機場,12座以“水潤天府 生態成都”為主題的車站如一顆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天府大地南拓的黃金發展軸上,串聯成天府新區向西輻射的新動脈。這是水電五局參建開通的第三條地鐵線路——成都軌道交通19號線。
回想起建設歷程,項目參建人員依然心潮起伏。
“雙流機場停機坪對沉降控制極為嚴格,長距離穿越復合地層、管線錯綜復雜,是當時最棘手的任務。”時任項目負責人說,“業內,盾構下穿機場的案例極為罕見。”按照規范,機坪道面高差不得大于10毫米,接縫錯臺不超過5毫米,沉降量須控制在5毫米內——任何微小誤差都可能帶來難以預估的影響。
建設期間,水電五局成為成都軌道建設史上首家同時管理8臺大直徑盾構機的單位,其中“江源十號”更以月進尺534.5米的成績,刷新西南地區紀錄。
“我們使用的42號道岔,是國內首次將客運專線大號碼道岔應用于城市軌道線路,并增加了鋼彈簧浮置板道床減振功能。這也是目前國內城市軌道交通中型號最大、長度最長的高速減振道岔,完美匹配了時速160公里的運行要求。”軌道工區負責人介紹。
憑借卓越表現,項目多次在成都軌道集團季度、年度評比中名列前茅。19號線也成為水電五局軌道交通業務從“一城”走向“六城”的關鍵轉折,后續接連中標鄭州、雄安、重慶、深圳、青島等項目。
在廣闊的成都平原,以成都、德陽、眉山、資陽為主體的成都都市圈,正成為區域發展中一顆耀眼的增長極。作為協調發展的“主引擎”與“新窗口”,水電五局參建的市域鐵路成眉線正全速推進。
在成都段紅蓮站施工現場,一場關于地下空間的“毫米級”較量正在靜默中進行。
“未來這里將與19號線實現換乘,部分施工采用暗挖工藝。”項目負責人說,“難度大、工序復雜,周邊學校、住宅密集,地下結構錯綜復雜,如同在城市的‘毛細血管’邊動手術。”施工團隊在巖層中開出多個導洞,逐步完成受力體系的轉換。“就像微創手術,每一步都必須精準控制,分步成型。”目前,紅蓮站主體結構已完工,附屬結構與軌道機電工程正陸續進場。
山城重慶,軌馳“8D”之間。陽光穿透晨霧,五局人以“一條開通、四條在建”的業績訴說著“為了山城有坦途,永做軌道螺絲釘”的使命擔當......
今年6月,蟄伏三年之久的重慶軌道交通6號線重慶東站,如巨龍騰空,匯入城市交通血脈。該項目正是水電五局進入重慶軌道交通市場的“首秀”之作。這條串聯西部最大高鐵樞紐重慶東站與中心城區的“空中走廊”,以“重慶軌道交通首個橋梁轉體施工紀錄”驚艷亮相。
而在4號線西延伸段,面對“亞洲最大地下三層暗挖疊島式車站”,建設者們在“豆腐塊里挖洞”,采用“十二部雙側壁導洞法”,將偌大車站“化整為零”,如九宮格般分層開挖,步步為營,在脆弱地質中筑起堅實空間。
輻射全國,繪就交通強國“工筆畫”
雄安新區的建設,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今天,一張宏偉的京津冀軌道交通圖正在拔節生長。由水電五局參建的京雄快線項目是雄安新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雄安新區“四縱兩橫”區域軌道交通網絡的“一縱”和“一干多支”軌道交通快線網的“干線”。建成后,將與北京地鐵大興機場線貫通運營,實現半小時直達大興國際機場、一小時通達北京麗澤商務區,成為雄安新區融入北京城市軌道交通網的重要通道。
2023年4月,水電五局京雄快線項目“雄安三號”盾構機順利出洞,成為雄安新區首臺完成接收的盾構機,也標志著雄安新區首條盾構隧道貫通。這臺直徑9.13米的土壓平衡盾構機,在這片希望的土地上創下平均月進尺400米、最高539.2米的佳績,成功穿越白溝河等多處風險源。
如今,這條承載時代使命的鋼鐵動脈,已進入通車前的最后沖刺。
在青島,水電五局負責實施的15號線飾面高性能混凝土車站外墻驚艷亮相,達到“外美內實、不修不飾”的效果,實現結構裝飾一體化。
脫模后的墻面顏色均勻、線條規整,側墻光滑如鏡,頂板弧線流暢,混凝土氣泡率大幅降低。”項目總工說,“這一切源于我們對飾面混凝土的反復打磨與技術攻關。”截至目前,該項目已迎接十余家單位觀摩,被同行譽為“會自我修飾的混凝土”。
在華中、在華南,水電五局參建的鄭州軌道交通8號線、深圳軌道交通12號線,正承載時代使命,見證城市變遷,串聯起一個個區域發展帶,持續推動都市圈邁向更高質量的未來。
軌轍所至,皆為通途;匠心所鑄,皆是未來。從西南腹地到國家新區,從都市圈脈動到國際化探索,水電五局的城市軌道交通故事,是中國建造的速度與激情,更是“鐵軍”精神的傳承與新生。站在“十五五”的門檻前,五局人將繼續以鋼龍為筆、以大地為卷,在交通強國的宏偉藍圖中,寫下更堅實的五局注腳。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