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府之畔,岷江之濱,一條鋼鐵巨龍正于地下悄然穿行,將成都的繁華與眉山的文脈緊緊相連。
作為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的“主動脈”,水電五局參建的市域(郊)鐵路成眉線的每一次掘進,都牽引著兩地市民期盼的目光。如今,工程建設已全面轉入軌道機電施工的“后半篇”,一個“半小時通勤圈”的夢想,正加速照進現實。
從“相鄰”到“同城”的加速度
回溯過往,成都與眉山雖近在咫尺,數十公里的直線距離卻因交通方式而產生了無形的“隔閡”。傳統公路在高峰期的擁堵,讓雙城之間的通勤成本高昂,資源流動受限。打破壁壘,構建“軌道上的都市圈”,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2016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到2021年《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的發布,頂層設計的藍圖一步步清晰。在此宏大的時代背景下,成眉線從紙面躍入現實,肩負起打通兩地“任督二脈”的重任。成眉線設計時速高達160公里,采用“站站停”與“大站快車”相結合的靈活運營模式,未來從成都天府新區到眉山東坡區,通勤時間將被壓縮至半小時以內。
對于沿線數百萬居民而言,它意味著生活半徑的極大拓展和生活方式的全新可能。清晨在眉岷江畔漫步,上午從容抵達成都的辦公室;周末在成都享受都市繁華,傍晚便可回到蘇東坡故鄉的靜謐家中。更重要的是,這條軌道將成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橋梁,加速兩地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資源的共享與流通,真正實現“一條鐵路,普惠兩地民生”。
展望“十五五”,一個“同頻共振”的現代化都市圈生活圈正加速成形。預計到2027年,成都都市圈將成為全國首個中心城市與所有區域副中心城市全部實現市域鐵路連通的典范。這幅波瀾壯闊的交通圖景,正從“路網聯通”向“服務融通”全面進階,讓“一小時通勤圈”從規劃概念,變為人們觸手可及的日常。
與鋼鐵巨龍共舞的“毫米級”藝術
成眉線的建設,是一場與地質復雜性、環境敏感性和技術極限的交鋒。
自2022年水電五局建設團隊“跑步進場”以來,便以“鐵軍”姿態,未雨綢繆,提前攻克了征地拆遷、交通疏解、管線保護等前期難題,僅用兩個月便完成了臨建設施布設、首段圍擋與首根樁基施工,為工程按下“快進鍵”。
水電五局承建的市域(郊)鐵路成眉線工程成都段土建1工區起于紅蓮站,止于官塘站~煎茶站明挖區間(與橋梁分界里程),正線線路總長4.773公里,包括3站、3線、3區間,主要穿越中風化泥巖、中風化砂巖、中風化礫巖等,屬于低瓦斯微瓦斯區間。區間依次下穿招商南mall地下車行聯絡道、嘉州路下穿隧道、東方希望天府中心等近20處風險源,地質條件復雜、沉降控制難度大、施工組織難。項目投入的5臺“江源號”盾構機化目前已累計向前挺進9217.5米,成功穿越9處風險源,剩余征程僅1341米。
在紅蓮站施工現場,一場關于地下空間的“毫米級”較量正在悄然進行中。未來,成都軌道交通19號線要在這個站點實現換乘,部分施工區域采用暗挖工藝。該工藝施工難度大、工序復雜、周邊學校及住宅密集,地下結構關系錯綜復雜。項目團隊直面挑戰,在巖層上開挖多處導洞,逐步實現受力點轉換。“就像做微創手術,每一步都必須精準控制到位,分步成型。”目前,紅蓮站主體結構已完工,附屬結構和軌道機電工程正陸續進場。
質量是工程的生命線,面對復雜工況,項目將“建優質工程、樹企業形象”的理念貫穿始終。通過嚴格落實“標準先行、樣板引路”的質量管理理念,并對各工序作業隊進行全面的質量培訓和交底,將質量意識深植于每一位建設者心中。團隊高效精準地完成了盾構分體始發、空推暗挖、管片拼裝等一系列高難度作業。成功攻克了泥巖、砂巖等復合地層下的掘進參數控制難題,創新運用多種渣土改良劑與注漿工藝,確保了盾構機長距離安全平穩地穿越運營中的成花鐵路、在建的川藏鐵路等重大風險源。
科技與綠色編織的都市新紐帶
走進成眉線的施工現場,現代工程管理的智慧與綠色發展的理念無處不在,共同勾勒出未來基建的新范式。
BIM技術的深度應用,讓施工人員在動工前即可在數字世界中完成管線碰撞檢測和全流程模擬,最大程度避免返工。項目部自主研發的“一鍵緊急呼叫系統”,當突發情況發生時,系統能瞬間將報警位置、現場畫面等信息同步推送至指揮端,實現快速響應與高效調度,為龐大的地下工程系上了“數字安全帶”。
項目建設處處盡顯“綠色施工”,工地現場及周邊安裝有自動噴淋系統降塵,施工廢水經過處理循環使用,建筑垃圾進行分類回收。項目嚴格落實動土濕法作業、裸土隨揭隨蓋等環保措施,守護施工環境。對辦公區、生產區用能用水獨立統計分析,實現精細化管控。通過緊湊規劃施工場地,最大化節約土地資源。憑借扎實的綠色施工管理,項目部于2023年成功獲評“成都市綠色標桿工地”,項目部通過推行綠色施工管理、優化方案及27項綠色創新技術應用,為公司積累了綠色施工經驗。成眉線不僅是一條交通線,更是一條生態環保線。 ?
一軌風馳,雙城共振。在不久的將來,當列車呼嘯著駛過芙蓉錦官城,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條鋼鐵巨龍,更是一條驅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脈,一幅描繪巴蜀大地更加繁榮昌盛的時代畫卷。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