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數人眼里的“遠方”,是他常年奮斗的“戰場”;別人避之不及的高海拔、強風沙、長距離奔波,是他工作的常態。14 年的職業生涯里,有12 年扎根在邊遠的廣袤土地上——這份時間刻度里,王戰勝早已把 “堅守” 二字刻進了他的職業底色里。
以科研創新,賦能工程建設
準噶爾盆地西南緣的新疆精河縣。
“通過這個事情讓自己對科研創新有了深刻的認識,那不是一句空話套話、也不是多么高精尖,而是要立足本職工作,服務工程建設,同時也為我后來的科研創新工作奠定了基礎。”王戰勝說道。
公司承建的精河樞紐引水隧洞工程屬于國家172項重點水利工程之一,水利部建安中心設立現場站,專家要求進行噴射混凝土與圍巖連接強度檢測,并要求提供現場數據。但“預埋試件拉拔法”存在檢測點位需事先固定、檢測結果易受人為因素干擾的問題;“間接劈裂法”為室內模擬方法,代表性差,因此工地試驗室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作為該項目的負責人,王戰勝沒有退縮,他勇挑重擔,知難而進,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
窗外的寒風裹著碎雪拍打玻璃,室內的臺燈卻亮得安穩,鍵盤敲擊聲與紙張翻動的沙沙聲,在寂靜的冬日里格外清晰。
王戰勝指尖劃過電腦屏幕,時不時停下來標注重點,檢索相關文獻,逐篇瀏覽摘要、圈畫關鍵數據。遇到模糊的技術要點,便立刻打開微信,給遠方的同事黃禮維發去消息,附上規范截圖和疑問,耐心等待回復的間隙,又翻閱工程相關資料,對比著標注異同。同事的語音消息傳來時,他立刻調高音量,邊聽邊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偶爾打斷對方追問細節……
夜色漸深,室內的暖氣驅散了寒意,桌面上的規范手冊、文獻資料堆起薄薄一疊,屏幕上的聊天記錄已經翻了好幾頁,他揉了揉有些酸澀的眼睛,又拿起筆在筆記本上補充了一行新的疑問,準備第二天繼續與同事溝通。在這片北疆的蒼茫天地間,室內的每一次查閱、每一次溝通,都在為工程的推進悄悄筑牢基礎。
通過不斷地努力,最終確定了新型噴射混凝土與圍巖粘結強度測定裝置的研制思路,并匯報管理各方專家,聽取匯報后各方專家對此項工作給予肯定與支持,為工程隧洞建設順利施工奠定了基礎。
于艱苦環境,破解施工難題
帕米爾高原東麓的新疆克州。
天邊泛起一抹魚肚白,橘紅色的朝霞如打翻的顏料般在天際漸漸暈染開來。
王戰勝早早起床,他與同事要前往距離項目部一百多公里的地方開展試驗檢測工作。
“水、干糧、泡面,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午要是運氣好可以吃上一頓熱乎飯,要不然就是只能喝著純凈水、啃幾口噴香耐饑的新疆特色馕等填填肚子,或者泡個面 。”王戰勝說道。
準備好了試驗檢測設備、水、干糧、泡面等,圍著車輛又檢查了一次,王戰勝和他的同事出發了。車窗外,灰褐色的砂巖山體連綿起伏,像是被時光打磨過的雕塑,表面覆著一層稀疏的草本植被,風過時,草葉簌簌作響。
新疆克州的路況比較復雜,山路崎嶇難行,不僅偶爾會有狼的蹤跡出沒,且山區天氣多變,下雨時易引發山洪沖毀道路,氣溫升高時還可能出現融雪性洪水,有時還會遭遇突如其來的沙塵暴,遮天蔽日。
就是在這樣充滿挑戰的環境中,王戰勝和他的同事圓滿的完成了G219線阿合奇縣至八盤水磨公路建設項目的試驗檢測工作,破解了多重施工難題。針對路基工程料源問題,他從源頭抓起,開展料場普查與精查,對不合格料源堅決禁采,過程中嚴控砂礫石質量,確保路基路面施工質量合格。路基基層水泥穩定級配砂礫路裂縫頻發,經深入調研,提出優化集料級配曲線、調整養護方式等針對性措施,使路面基層裂縫率驟降90%。C50預制梁、路面瀝青面層施工過程中也相繼遭遇早期強度增長慢、壓實度滲水系數不達標等難題,他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經驗,通過調整混凝土配合比、優化施工工藝、強化現場檢測等一攬子解決方案,成功攻克難關,保障工程順利推進。
用實干堅守,詮釋責任擔當
青藏高原南緣的云南迪慶州德欽縣。
2024年4月至2024年11月,L5公路隧洞開挖、支護、澆筑同時施工的時候,是王戰勝最忙的時候。
清晨 6:30 ,夜色尚未褪去,而他已告別溫暖的被窩,踏著熹微的晨光奔赴拌合站,開始了他一天的工作:調整配合比、現場查看澆筑情況、混凝土取樣檢測、現場檢測錨桿、試驗數據分析……一直持續到晚上,月光灑滿項目部,他才得返回試驗室開始整理當日工作。打開電腦,建立詳細臺賬,將全天配合比調整參數、檢測數據、現場狀態一一錄入,為后續總結施工規律、優化工藝積累基礎資料。隨后,他對照項目施工計劃,梳理次日試驗室的檢測任務清單,明確取樣時間、檢測項目和責任人,確保工作銜接有序。
凌晨 1:30,夜空干凈得沒有一絲雜質,抬眼便是鋪天蓋地的星光。偶爾有流星劃破寂靜,拖著細碎的光尾掠過山巒,短暫卻熾烈,給深邃的夜空添了幾分靈動。當最后一份工作文件歸檔完畢,試驗室的燈光才漸漸熄滅。他望著那些明暗交織的星星,聽著風穿過山谷的輕吟,這一刻,時間仿佛慢了下來,天地間只剩他與這片星空相對,這是屬于他獨有的寧靜閑暇時光。
從晨曦微露到深夜星光,他用腳步丈量工地的每一個角落,用專業守護工程質量的每一道防線。
14年里,王戰勝結合工程實際,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與創新思維,主持并參與多項課題研究。其科研成果先后獲得專利29項,企業工法6項、省級工法1項,公司科技進步獎3項。同時,他積極投身QC小組活動,獲得“四川省質量信得過班組”稱號,獲得 QC I類成果4項、II類成果4項,工程建造微創新技術大賽獎4項,工程建設企業青年科技創新大賽獎1項。憑借在創新領域的突出表現,多次在公司 “創新創效金點子” 活動中獲獎,并分別獲評公司第四屆、第七屆 “青年論壇三等獎” 以及連續兩年榮獲科研設計咨詢公司“優秀工程技術人員”等榮譽稱號。
在這條布滿艱辛與責任的道路上,正是無數像他這樣的工程技術人員,以科研創新,賦能工程建設;于艱苦環境,破解施工難題;用實干堅守,詮釋責任擔當,為項目建設的穩步推進筑牢了技術根基。而每一項工程的落成,都是對 “千萬個他” 堅守的最好回饋,也讓邊遠地區的發展腳步,因這份堅守而更加堅實有力。
| 【打印】 【關閉】 |